重庆园博园的上海园中有一个能源植物园,里面种植着一些“能源植物”。你知道为什么它们被称为能源植物吗?其实这是因为这些植物分泌出的乳汁或提取液的化学成分与石油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所以它们又可以被称为“石油植物”,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直接转化成不含氧的碳氢化合物。
能源植物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就在我们熟悉的生活中,像乌桕、无患子、黄连木、油桐……都是我们常见的能源植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发现了它们的妙用,以乌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为例,它作为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在《天工开物》中就曾提到“油料作物分为三类:食用、燃灯、造烛,桕油食用为下等,造烛油为上等”。可见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乌桕富含油脂,且可作为燃料。乌桕的出油率高达40%以上,是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它的种仁可榨油常称桕油或青油,光泽好,附着力强,假种皮可制蜡烛、肥皂,种子外被蜡质可提炼皮油,其熔点低、硬度强,还是国防工业的原料。
而像木薯、甜菜、玉米等高糖、高淀粉和纤维素的农作物也可称之为能源植物。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富含油脂的植物,出油率高也可称为能源植物,像巴西的香波树,只要我们在树上挖个洞,油就会流出来!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化石能源有着大量需求,但它们又具有不可再生性,能源危机已经成为许多国家需要考虑和面临的问题。于是人们开始努力寻找可替代的能源,凭借着自身的优势“能源植物”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